近日,由天津大学副校长、天津市地下工程先进建造与安全工程中心主任郑刚牵头完成的“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环境变形影响主动控制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安全运行等级也越来越高,交通基础设施服役后的变形必须严格控制在毫米级。郑刚介绍说:“项目研究主要针对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重大基础设施产生的变形,例如高铁桥梁水平位移、机场沉降、高铁路基沉降、地铁隧道沉降等。
“在土木行业中,毫米级这算是非常大的技术挑战。”郑刚说。针对毫米级难度大、变形控制成本高的问题特点,郑刚带领团队不断突破关键技术,从控制理念、控制方法及控制技术上不断寻求突破。最终他们找到一种由“静态”到“动态”的技术方案。
郑刚团队首先提出了城市地下工程与交通基础设施之间存在“变形控制关键区”概念,通过对变形控制关键区土体应力进行主动调控,可直接靶向控制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引起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变形。
在实施技术方面,用可膨胀囊体来控制变形,这样就不会用到大量的混凝土,实现节能降碳,也就实现了由粗放控制到精准控制的转变。
这项囊体来控制地层变形的突破性技术方案被郑刚形容为“找穴位”,即用一个点来控制变形影响区,实现主动控制局部。当被问到,当时为何想到用囊的膨胀来控制这个关键“穴位”?郑刚停顿且思索了一下,认真地说:“灵感。”
当然在灵感出现后,还要经过大量的计算,通过数据来验证,最终找到关键的点,也就是“穴位”。既然实现了靶向控制,由此,郑刚带领团队又继续研发了一套配合囊体的测控一体智能装备,可以了一边建造、一边控制,同时还能实时监测。实现了精准、精细控制地层应力和变形,从而对交通基础设施变形进行靶向控制。
“我们发明的囊体扩张技术,价格低廉,产品也是低碳环保材质,成本可以降低90%”郑刚说。
目前,项目整体实现了变形控制能力提升到毫米级,耗材成本最大降低40%,造价成本可节约90%,工期缩短20%。
自2013年立项以来,郑刚教授在“黄文熙讲座”等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推广介绍主动控制理念,推动了我国地下工程的变形主动控制理念的普及。”项目已荣获中国建筑业协会2023年度行业十大技术创新奖,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组成的专家鉴定组认定项目“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郑刚表示,“目前,我们的创新技术应用已由天津市推广至全国,促进了行业进步,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13个省市100项大型地下工程,产生的直接效益已超33亿元。”(津云新闻记者苑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