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十大移动技术总结:AI技术全面渗透 生态互联成为主流

日期: 栏目:技术新闻 浏览:

  2023年,移动技术领域迎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塑造着我们数字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年,移动技术不仅令人瞠目结舌地演进,更以其引领潮流的姿态重新定义了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互动方式。在这次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十项重要的移动技术崭露头角,推动着社会、经济和个人层面的全面变革。

  如果说2022年的科技关键词还有待讨论,那2023年的关键词显然非AI莫属,具体来说是依附于AI大语言模型的各类生成式AI应用。以其中的翘楚ChatGPT为例,这一革命性产品原本发布于2022年底,但在2023年3月于中文社交媒体上彻底引爆。

  一夜之间,几乎所有叫得上名字的互联网企业都宣布要加速进入AI领域,Microsoft、Google和百度、网易等一众国内企业先后放出了自己的AI模型与开发工具,希望在AI的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新赛道。甚至连美团创始人王兴都高调宣布自己将在AI领域「二次创业」。

  这场AI风暴不仅引发了互联网巨头的AI大战,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你我这样的普通人。AI LLM让生成式AI有了强大的自然语义理解能力和更强大的创造力,甚至一度引发了对AI自主版权内容的讨论。这种强大的创作能力改写了内容创作者的工作方式,同时也对部分内容创作者的工作带来的冲击。

  比如2023年5月开启的「好莱坞编剧罢工」,原本只是一次正常的劳资纠纷,最后却演变成了「人力编剧」和「AI编剧」之间的冲突。再比如曾经吃香的游戏视觉设计师、对白作家等岗位也因丰富的生成式AI应用的备受打击,部分游戏公司更是用AI工具直接取代了基层的设计师和作家——「原本以为科技只能取代简单的体力劳动,没想到日新月异的AI一来就威胁到了内容创作者。」

  当然了,AI LLM技术对世界的冲击还远远不止这些:AI运算集群的消耗着大量能源,同时也对HPC(高性能运算)设备的要求也更高。这对国内科技企业来说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AI LLM的爆发让世界科技企业再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能否实现超越,就看国内企业接下来的表现了。

  2023年8月,华为推出了「HUAWEI Mate60Pro先锋计划」,让用户可以在产品正式发布前抢先购买到华为Mate系列最新产品——华为Mate 60 Pro。从华为的备货情况来看,此次突然开售似乎也是「上层建筑」提的要求。但从发售后一机难求的盛况来看,华为Mate 60系列这场豪赌显然赌赢了:

  Mate 60 Pro的出现将手机的网络金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台阶——5G只是旗舰手机的准入门槛,卫星通讯才是未来旗舰手机的星辰大海。

  平心而论,在华为Mate 60 Pro面世之前,市场上也有支持卫星通讯的手机,甚至Android系统在多年前就已经加入了对卫星通讯的软件支持。但华为Mate 60 Pro的出现,将卫星通讯的成本拉低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过去想体验卫星通讯,我们需要专门买一台卫星手机,再开通极为昂贵的卫星通话资费套餐。这让卫星通讯成为了只有极少数户外从业者、水上工作者才会考虑的通讯工具。

  但在华为和中国电信的共同努力下,卫星通讯已不再是极少数专业用户才能体验到的专用工具,而是一种你我这样普通消费者也能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的应急通讯措施。更简单的操作方式,更优秀的收音效果、更友好的资费套餐,这套「组合拳」甚至引起了国内其他手机品牌的共鸣。

  在「仓促发售」的华为Mate 60 Pro中,我们看到了华为在手机芯片领域的又一次大胆尝试——麒麟9000s。在大多数人眼里,这款芯片的意义在于给「5G禁令」一个大大的耳光。但在我看来,这款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历史意义——麒麟9000s再一次将ARM超线程技术带回主流市场。

  其实在此之前,ARM芯片领域也有能够支持超线程技术的产品,比如联发科的天玑1100/1200、三星Exynos 2200。但GeekBench 6的数据显示麒麟9000s采用了1大核+3中核+4小核的配置,其中2.62GHz的大核心和2.12GHz的核心都可以在逻辑层面当作多个抽象的逻辑核心来使用。

  尽管麒麟9000s 的超线程技术还需要系统、App的进一步优化,但这一技术可以让手机在处理图形、语音和人工智能任务时更为高效。未来,随着ARM架构不断演进,超线程技术将进一步融入新一代芯片,为智能手机带来更强大的计算能力。这将推动手机在游戏、摄影和虚拟现实等领域的性能提升,为用户提供更出色的移动体验。

  虽然说非X86架构的PC早已不是新鲜事,Apple Silicon也凭借ARM的结构特性和「wintel联盟」打得有来有回,但发布于2023年10月的骁龙X Elite芯片,在我看来绝对算得上是2023年移动PC领域的后起之秀。

  从表面看,骁龙X Elite配置本身就不一般。不同于Apple Silicon的「大小核心」或酷睿的「大小核」「大中小核」,骁龙X Elite芯片采用了3组共计12个3.8GHz的CPU核心,仅在出现高负载时将标准核心超频至4.3GHz。

  虽然说这个设计到最后看起来跟传统的大小核没什么区别的,但从系统设计的架构来看,采用统一的核心设计,可以有效避免因软件不适配大小核而带来的性能调度问题,同时对芯片的复杂度、良品率也有所帮助。

  但更重要的是,骁龙X Elite同时也是一款专门面向未来AI运算而设计的PC处理器。通过与微软的合作,骁龙X Elite将「NPU」这一概念成功带到了Windows平台山,为Windows电脑的AI运算提供了CUDA单元之外的新路径。

  尽管现阶段CUDA数量和性能依旧是我们评价Windows HPC的硬指标之一,但考虑到未来AI技术还将神瑞到我们数字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体积高功耗的CUDA HPC并不是移动AI的最好载体。

  虽然目前骁龙X Elite的实力还不能和传统的HPC相提并论,但作为AI边缘运算的新载体,以骁龙X Elite为首的Windows「新势力」,未来同样不可估量。

  如何用有限的显卡性能实现更高效的画面渲染,是GPU品牌持之以恒的技术迭代方向。而AI技术的出现,也催生了诸如DLSS、FSR等利用超采样技术降低GPU负载,同时提高画面精细程度的技术。但长期以来,DLSS和FSR都仅在特定硬件上针对特定游戏提供,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技术共享」。

  两者虽然是不同的技术,但是原理及效果却殊途同归,都是利用AI算法模拟画面的相似像素,然后对画面进行填充,通过这种取巧的方式提升高分辨率、高画质下的游戏帧数。如今,DLSS和FSR都已经迭代到第三代,其中DLSS仅支持在英伟达的独立显卡上启动,而AMD的FSR因为技术略微落后,所以选择了开源方案。

  早期,FSR的开源方案主要是让中小游戏公司和工作室都可以为自己的游戏添加超分支持,让玩家得到更好的体验,而且FSR与DLSS不能同时开启,所以彼此之间也算是共同进步。但在2023年底,有用户却成功让RTX和RX显卡实现了FSR到DLSS的二次调用,更有人成功将FSR算法移植到RTX显卡中。从性能提升上看,这一技术可以说打破了英伟达多DLSS3.0技术的硬件垄断,让老显卡能拥有翻倍的图形性能。

  要知道在新显卡性能已经遇到瓶颈的2023年,显卡品牌用来控制产品布局的也只剩下硬件和软件限制,FSR 3.0的开源移植直接打破了这种软件封锁,让两年前的老显卡也能焕发新的活力。这对因显卡价格高涨而持币观望的老玩家来说,FSR 3.0移植绝对算得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惊喜。

  近年来,无线技术已经成为外设的主要发展方向,从鼠标到键盘,从耳机到音响,无线已经成为许多新产品的主要卖点,人们正在想方设法地摆脱线缆的束缚,让自己的体验更加自由。无线外设的需求猛增,也让无线技术的发展得以快速向前迈进,从蓝牙到2.4G等无线协议的小型化、低功耗化和高速化,正在让我们得到更好的无线连接体验。

  不同于高通、索尼基于蓝牙延伸出的无线传输方案,星闪提供SLE和SLB两种连接技术底层,同时使用全新的Polar码进行协议编译,这种全新的编码系统在效率上远优于蓝牙所使用的编码系统,实现无限接近信道极限的传输性能。

  星闪也有着夸张的技术指标:时延小于20微秒,多点同步精度小于1微秒,20dB随机突发干扰下可靠性大于99.999%,单流峰值谱效率大于5bps/Hz。星闪惊人的技术指标背后,是对无线技术的完全重构,相较于传统蓝牙技术,星闪更像是5G技术的某种变体,它有着许多5G的特性,但是被大幅度简化,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被特化的5G技术,同时还融合了部分Wi-Fi技术在其中。

  对比目前的所有主流无线协议,即使是最新的苹果增强蓝牙专利,在带宽、延迟等方面都低于星闪,而且,基于两个不同的无线底层,星闪的带宽上下限极大,可以达到100kbps~12Mbps。灵活的信道设计让星闪可以根据设备实际需要运行在极低功率模式,提高小型无线设备的续航或降低体积。

  某种程度上,星闪的技术指标与蓝牙联盟正在开发的下一代蓝牙7.0十分接近,但是星闪如今已然商用,而蓝牙6.0都还停留在测试阶段。国内加入星闪联盟的企业已经超过百家,作为全球的电子制造中心,中国企业在电子数码领域的话语权并不小,未来也将成为推行星闪的主要力量。

  AI,一个今年讨论度极高的话题,每当我们提到AI的种种妙用时,多数人却忽略了AI能够成功的背后,其实与我们近年来高速发展的芯片产业是紧密相连的,有趣的是,芯片促成了新一代AI,而AI又促成新一代的处理器。

  2023年12月,英特尔发布酷睿Ultra系列处理器,这是英特尔首款支持端侧部署AI模型的消费级处理器,其内置了英特尔专为AI处理需求研发的专业NPU模块,该模块能够让处理器的AI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并且让酷睿Ultra可以单独承载高数据量级的AI模型运行需求。

  以其中的NPU为例,最大可支持200亿量级的AI模型本地部署,该量级的AI模型已经能够满足多数情况下的日常使用,对话、资料整理、答疑、文生图等功能都可以在不通过云端AI模型的情况下,完全由本地NPU进行运算生成。

  端侧AI模型虽然没有云端AI模型的超级量级,但是却拥有更高的安全性,使得其可以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用户自身的需要进行调整,而且在使用过程中无须担心个人隐私信息、等敏感信息泄露,进一步强化AI模型的安全性。

  而且,端侧AI模型可以在无网络的状态下使用,不仅响应速度比云端AI更快,而且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可以被广泛应用在不适合连接外部网络的硬件中。其实从23年几大处理器品牌的动向来看,是否具备本地部署AI模型,将会成为传统PC与AI PC的分水岭,在AI的帮助下,新时代的PC将会在性能调度、易用性、体验等方面都有着天壤之别。

  当前几年吉利集团与魅族科技结缘的消息传出,外界就已认定双方将在手机和车的体验上展开合作,魅族将获得资金和资源注入进行手机和其他产品研发,吉利则有望在车机及其他智能化方向上得到改观。但在2023年3月发布的魅族20和领克08上,我们终于看到了这套车机互联的真面目。

  就现在主流的汽车来说,车机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多媒体终端,功能也不再是用来设置导航、在倒车、变道时显示对应摄像头发出来的影像数据那么简单;为了节约成本,越来越多车企选择把操控车辆的功能集成到车机中。

  但根据Counterpoint在2022年发布的数据,手机用户平均换机周期为31个月,而Strategy Analytics则认为中国用户平均换机周期为28个月。换手机比换车更勤,这从根本上就限制了车机智能化赶不上手机的智能化的速度。这也意味着无论车机如何追赶,手机的智能化永远要比车机智能化走得更快、更远。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将车机智能化的话语权放到一年甚至更早之前就定型的所谓「智能车机」上呢?汽车提供传感器和原始数据,手机经过处理后再返回给车机,让更先进、更智能的手机成为汽车智能的核心,在我看来这样相辅相成才是更优秀的智能化方案。

  2023年,几乎每家头部品牌都在做折叠屏,包括三星、华为、OPPO、vivo、荣耀、摩托罗拉、传音、谷歌等。另外,小折叠产品潮流在2023年延续,出现了OPPO Find N3 Flip、vivo X Flip、传音Phantom V Flip、三星Galaxy Z Flip 5、摩托罗拉razr 40等机型。小折叠屏的优势在于成本和价格更低,更容易让用户买单,同时更小巧的机身和更高的颜值更能打动人。

  大折叠方面,竞争也非常激烈,部分厂商甚至玩机海战术。荣耀一口气发布了Magic V2、Vs2、V Purse三款折叠屏产品,华为则推出了Mate X3、Mate X5两款产品。而三星、OPPO、vivo、小米、传音自然不会缺席,作为安卓领头羊的谷歌也发布了旗下首款折叠屏Pixel Fold。

  相对而言,大折叠更考验厂商的实力,从轻薄度和可靠性之间的平衡,到铰链转轴背后的技术储备,再到折叠屏系统、生态的建设,无一不需要品牌下工夫。小米MIX Fold 3的龙骨转轴、华为的双旋水滴铰链、三星的「超闭合精工铰链」折叠屏方案背后,都是厂商们技术成果的集中展现。

  此外,折叠屏产品的销量占比仍然不算高,但大体仍保持着高速增长。以DSCC的数据为例,DSCC数据显示,2023年Q2,折叠屏全球出货量220万台,同比增长42%;Q3,折叠屏全球出货量700万台,同比增长16%。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折叠屏未来将会进一步普及,在手机行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可能是看到了华为鸿蒙的成功,今年各手机品牌都加快了自研系统的脚步。2023年3月,魅族将Flyme带到了领克08上,推出了FlymeAuto,并在年底将手机系统更名为无界OS。10月,小米澎湃OS正式发布,作为自研系统,澎湃OS最关键的是完成了底层重构,并且可以应用于手机、平板、穿戴、IoT和车机产品上。11月,vivo带来了BlueOS蓝河系统,并在底层设计中融入了AI大模型,可以在应用开发层面为开发者提供帮助。

  国产品牌纷纷在自研系统上发力,归根结底是想掌握更充足的自主权、构建自己的生态优势。随着智能设备数量的快速增加,几乎每家头部厂商都要考虑如何整合管理海量设备的问题。这种时候,自主权在谷歌手上的安卓,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鸿蒙、澎湃OS、无界OS等系统,共同点都是可以用于不同形态的设备,将同一套应用和服务在自家的生态中流转。

  在2023年,移动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塑造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单单是AI技术,就引发了无数的可能。移动科技的创新不仅改变了我们与数字世界互动的方式,也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一年,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与移动设备深度融合,为智能城市、医疗保健、教育等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未来,我们期待移动技术能够继续推动社会进步,成为连接世界、促进创新的催化剂。愿我们迎接2024年,迎接一个更加智能、包容和先进的移动科技时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