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共同举行线上发布会,发布《中小企业节能潜力分析及供应链节能减排政策研究》。该报告基于我国中小企业现状和特点,结合能源管理政策分析、试点调研结果、能源管理改进的必要性和供应链节能等研究结论,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建议。
我国中小企业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和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变化,中小企业面临的生产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日益突出。报告认为,节能是中小企业持续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长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工业企业数量的90%以上,能耗约占工业总能耗的25%-30%。然而,由于能源管理基础能力较为薄弱,生产技术有待改进,中小企业的能耗总量和污染排放总量不断增长。因此,加强中小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是深度挖掘节能潜力、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现实选择。
报告对国内外节能政策及其对中小企业节能决策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政策工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管理欠规范、涉及行业广、分布零散等特点,对节能政策的认知度和重视度普遍不够,也缺乏资源提升能源管理水平。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形成更系统、更低成本的配套政策,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及其他第三方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积极作用,让政策实施和落实效果更为有效。
报告还介绍了江苏省节能试点的情况。江苏省是经济大省,也是企业创业创新的集聚地。截至2018年年底,江苏省中小工业企业61.2万家,总数居全国第一。鉴于江苏省中小企业的工业产值、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等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提高能源管理水平、推进企业绿色化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好基础。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自2013年起选择该省作为试点地区,开展典型行业中小企业节能潜力分析及供应链节能减排的相关研究。2015年8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展了“可持续能源管理体系(SEM)试点项目”,培育企业节能文化,促进企业掌握先进能源管理手段。
项目组从苏州市选取了六家典型中小企业进行SEM试点,这些企业均具备提升能源管理水平的意愿,通过试点建立了SEM体系,并取得了较好成效。这六家企业实施的节能技改项目的平均投资回收期少于一年。其中,盛恒化纤实施的四项不需要投入资金的管理节能项目每年就可以节省能源费用约12.6万元,而佳力高纤的单位产品能耗更是下降了11.02%。
为更好地了解中小企业能源管理情况,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项目团队选取了江苏省内近300家工业制造类的中小企业开展问卷调查,了解调研企业的用能情况、能源管理水平以及未来在能源管理方面的计划和需求。调查结果显示,73%的受访企业表示在企业长期规划中考虑到能源绩效的问题,但仅有31%的企业认为能源策略应包含改进能效的内容,仅有25%的企业成立了能源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在节能资金投入方面,设立节能奖励资金与绩效激励制度等的企业比例也很低。
报告还对绿色供应链对中小企业节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上的某个环节,受市场导向和核心企业影响较大。报告认为,基于市场手段,通过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提出约束性要求,落实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推动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全面开展。
报告发现,我国已出台的推广能源管理的政策和配套措施,有力支撑了钢铁、建材、电力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提升。但相关政策措施不完全适用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规模小,能力不足,很难享受到引导性和支持性政策。这导致中小企业在推进能源管理方面主观上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在客观上缺乏政策激励和扶持措施。
为解决上述问题,报告建议政府部门在“十四五”期间,更加重视中小企业节能工作,细化工作目标,加强评估和考核。同时,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出台财税、绿色金融以及节能自愿协议等中小企业适用的针对性政策。加强企业节能减排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建立能效网络小组,引导企业参加小组并分享、学习和借鉴先进的能源管理经验。探索以绿色供应链核心企业、大型采购方等为纽带,通过绿色供应链建设,推动中小企业节能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开展。
报告强调,中小企业是构成市场经济主体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也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推动创新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在 “十四五”期间及更长远的时期内,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和绿色转型的支持,为经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